Build the Map | 找到自己在哪裡
2013年,剛剛當完兵的我與很多年輕人一樣,並沒有什麼人生目標。
大學讀了電子工程,卻沒有想要踏入這個行業,也沒有想要立刻進入職場。
趁著年輕,也乘著當時的風潮,決定去澳洲打工度假。
現在回頭想想,為什麼呢?
是什麼驅使我想要出去探險,甚至做勞力的工作,而不是在熟悉的環境找一份工作。
是因為沒有方向,沒有目標。
我不太確定社會給予的道路是我想要的。
我想看看,什麼是對我自己重要的,也因此需要自己嘗試體驗。
當時在西澳待了快一年,而在寫著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回憶起那個時候聽的一首歌:
John Mayer《Something Miss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KJ9RFXGIu0
Something’s missingAnd I don’t know how to fix itSomething’s missingAnd I don’t know what it isNo I don’t know what it isAt all
我在想對於我,或者對於這個世代,
並不是物質得不到滿足,並不是缺乏家人與朋友的愛,
而是有某一種東西不見了,感覺缺了一塊,
最惱人的是,我形容不出來這個是怎麼樣的一個感覺⋯⋯
而,嘿嘿
這個Just Grip系列哲學筆記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一個可以形容這個感覺的方法!
這有什麼意義?
這是當你覺得人生沒意義的時候會問自己的問題⋯⋯
但是,沒有意義也可以活著(呀!/嗎?)
為什麼我要去思考這個問題,不是把事情做好,把生活過好就好了嗎,都沒有錢想要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了,還想這些意義幹什麼?
很明顯的我們不是缺乏自己想要東西的慾望。我們有想要的事物,得到這些事物,可以給我們滿足感。而我們也想要愛,透過和家人相處,與朋友交流,也可以得到滿足感。
但人生有什麼意義?
我目前相信的答案是
人生本身沒有意義。
如果你不斷追問下去,我想這個會是最終的答案,或者有人會說是“42”,但我覺得人生本身應該沒有意義。
來試想一下:
工作的意義是什麼:賺錢
賺錢的意義是什麼:生存,繳房租,買食物,供養家人
生存的意義是什麼:痾⋯⋯ 就是活著啊
大概很容易會進入這個死胡同。
當然,我想信仰也許給予一些人更深刻的人生意義(這個議題肯定會在後面的篇幅攤開來聊),但對於我來說,人生基本上沒有意義。
但,就算人生本身沒有意義,也沒關係。
因為我找尋的是生活中的意義。
Meaning of Life - 人生本身的意義
Meaning in Life - 生活中的意義
我不需要一個“人生的終極意義”,因為我知道什麼對我是重要的。
想像那一刻,在辛苦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用存了的錢,買了一個家人想要的手機。
或者不需要與錢有關,畢竟它只是一個方便交換的工具,
重要的是你給了家人想要的事物,
甚至,就是陪伴。
在這邊我們再次面臨到一個問題,那個提供生活中意義的到底是什麼?
可以是很明確的一個商品,很容易想像,但也可能只是一個微笑,一句誠心的感謝。
到底是什麼提供了這個意義,以及,到底是對誰有意義?
對我有意義的事情,是否對其他人也有意義?
讓我們把笛卡兒請出來聊聊,
但需要他幫忙的不是哲學的部分(之後需要,還要問責他😊),而是數學的部分,因為他發明了笛卡兒坐標系(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你腦裡浮現的座標系統,沒意外的話,其實就是笛卡兒坐標系。
對於藍色點(1,1)和紅色點(4,4)來說,黑點(2,3)的意義就非常不同,
從藍色點(1, 1)到黑點(2, 3)的向量是(2-1, 3-1)=(+1, +2)
從紅色點(4, 4)到黑點(2, 3)的向量是(2-4, 3-4)=(-2, -1)
當我們思考意義的時候,常常會覺得是事物本身有意義/價值,
覺得手機本身有意義,微笑本身有意義,甚至覺得人生本身必須有意義。
但,其實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事物對誰有意義。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
什麼事物對於自己有意義?
重新看待這個命題之後,我們把注意力放回我們自己,
我們看到當思考與意義相關的問題的時候,必須要回到自己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了解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而關於“了解自己”這件事,在這裡討論的是針對了解自己的身體是怎麼運作的。
我感覺通常關於”了解自己身體“的討論,並不直接與”了解自己“這個議題連結,但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個可以用更實在的方式切入這個議題的方法。
了解自己的身體
- 關於感官
- 關於認知
- 關於如何思考
在這個哲學筆記當中,我們會使用很大的篇幅討論到自己的身體是怎麼運作的,以及我們怎麼去消化各種訊息,並且從當中汲取意義。
而為什麼要了解自己身體,是因為我們並不是如實地去接受訊息,必須去了解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大腦會不自覺的看見Patterns,例如一個很知名的範例,由Donald Hoffman展示的旋轉圓形,當圓形旋轉到特定角度的時候,我們會在腦子裡面自動看到一個方塊。
你可以在用這個互動網頁嘗試看看:
所以我們所辨識到的訊息,並不只是存粹沒有添加的訊息,而是人腦經過與這個世界長久互動的訓練之後,為了提高辨識效率而額外添加了處理之後的訊息。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自己身體運作的方式,因為這與我們怎麼認識這個世界有緊密的關係。
另外,一旦我們人腦辨識出Pattern,就很難不被影響,Hard to Unseen。
例如這個例子:
這是一個肯德基的標誌
好的,
接下來,
如果我告訴你,
這個肯德基爺爺的標誌,是火柴人風格⋯⋯
現在,再請你回去看看上面的標誌,是否與幾秒鐘前看到的不同了。
(至少我是😜)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人腦需要做這些額外的消化?
那是因為我們每天每時每刻所接收到的訊息,是海量的,如果我們不能有效的處理接收到的訊息,就會像是效能不夠的電腦跑不動程式一樣,卡住動不了。
而正是因為人腦能夠很有效率的找到對於自己有效/有意義的訊息,我們才能正常運作。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於辨識彼此的表情/身體語言有非常細微且敏感的認知,
因為我們自己的身體/大腦知道,各種細微的人際之間的訊息,都可能對自己的生存有巨大影響。
而這個世代的我們,就像是我們的大腦一樣,
除了感官上面的訊息很多,由於網際網路將世界變成地球村,
我們隨時隨地都被被迫的接受各種海量的消息,
不管是目前緊張的世界局勢,還是單純的科技發表會(Apple的年度WWDC開發者大會)都在密集的將無數的資訊丟給你。
我們缺少的不是資訊,反而有太多的資訊需要處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面對的課題。
那麼,到底是缺少了什麼呢?
我感覺到《Something Missing》,但是What is missing?
我感覺到的是虛無感,我感覺到儘管這個世界發生了一堆別人說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好像我不知道跟我有什麼關係⋯⋯
好像,我找不到其中的意義,對我的意義。
而這個缺少的東西,就是John Vervaeke提到的一個重點:
Relevance Realization - 關聯性 實現/掌握
簡單地說就是”搞懂什麼重要“
我們缺乏一個像是大腦一樣這麼純熟的方法,去發現這些海量的訊息當中什麼對自己重要。
以蘋果開發者大會來說,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堆新技術推出,作為開發者的我就會感受到一股壓力,因為實際來說,我沒有時間及精力去學習每一項技術。而我們必須要培養一種美感/直覺/Taste,去知道哪一些內容是跟自己有關的,進而投資時間去學習。
而這也是為什麼像是的開發者週報會提供價值,因為他幫忙了執行Relevance Realization這個步驟,作為一個Filter,找到更可能與自己相關的資訊。
也像是敏迪選讀在做的事情一樣,希望告訴讀者為什麼這些國際新聞重要,與你的關係是什麼,又或者像是葛如鈞/寶博士透過他的視角去看待台灣的新聞以及不同科技技術相關的討論。
這些,實實在在的就是Relevance Realization。
以某種角度來說,這是為什麼自媒體在這個時代比新聞更重要,因為可以提供多一個視角(Perspective),讓我能夠從多一個角度看事情,Literally。
我需要的是這些自媒體Stay True to Themselves,從他們的主觀視角,看到怎麼樣的世界,讓我能夠有多一層了解。
而始終,我們必須回歸到自己, 到底什麼是對我最重要的?
而我在這個哲學筆記的學習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培養“智慧”(當然)。
而”智慧“對於John Vervaeke來說,有以下幾點特性:
-
培養發現意義的能力(Cultivate meaning):
- 有智慧的人能夠在生活中創造並維持意義感,與最重要的事物建立深度連結。
- 克服自我欺騙的能力(Overcome self-deception):
- 能夠察覺並糾正我們欺騙自己方式的能力,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集體層面。
-
整合不同的認知方式(4 Ways of Knowing - 4P):
- Propositional knowing - 命題性知識(事實)
- Procedural knowing - 程序性知識(技能)
- Perspectival knowing - 視角性知識(情境覺察)
- Participatory knowing - 參與性知識(深度連結)
-
追求與轉化:
- 智慧具有追求性,尋求自我超越。
- 它關乎努力變得更好、更連貫,與現實和他人建立更深的連結。
-
對話性與共同體性:
- 智慧不僅僅是個人的追求;它是在共同體中、透過對話和共同實踐來培養的。
我們會在之後的筆記中繼續好好討論。
而在這篇文章中,我希望可以像是提供一個小小地圖,告訴我們自己現在在哪?
因為,你的位置不一樣,事物對你的意義也不一樣。